無論用了多么厲害的音箱(或不用音箱),和多么完美的分音器,若是少了好單元,一切還是白搭。所以單元是很重要的,這點應無庸置疑。對喇叭單元的功能要求概括起來主要有承載功率大,失真低、頻響寬、瞬態響應好、靈敏度高幾個方面,但要在20Hz-20KHZ這么寬的全頻帶范圍內一起很好統籌失真、瞬態、功率等功能卻十分困難,所謂的萬能選手雖然可以取得全體上的必定平衡,但往往在獨自細節上均嫌平凡,因而,在音箱規劃中最簡略的思路就是讓喇叭單元各司其職,運用分頻段重放。
那么,一個中音單元,高不上低不下,有什么了不起?但有很多人都說中音是音響發聲最重要的頻段,這我舉雙手贊成。如果你曾像我這么無聊,嘗試用單獨一只高音單元聽蔡琴唱歌,或用單獨一只低音單元聽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,就會深切的體認到中音單元的可愛。我想你也會同意,若強迫你只能用一個單元聽音樂,你一定會選一個看起來長得像中音單元的東西。原因無他,因為你知道(或猜想)它會發出中音域的頻段,而我們地球人的聽力主要就是在這個范圍內,音樂的構成主體也是在這兒。
中音單元的設計
上回說的“一指蔣”高音的概念,可以繼續延伸至中音的范圍,因為任何發聲單元都可以解構為發聲振膜、振膜懸掛以及驅動系統。只不過因為工作頻段的不同,這些構成要素在這么多年的演化下漸漸演變到一個特定范圍的大小。然而,其形狀和材質等卻有較多的變化,尤其是振膜材質,近年來可說是花樣百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