喇叭即揚聲器或音箱,人們大都將之概括地分成兩大類別。一是座地式,一是書架式,但無論書架或 座地的,擺位的方法都差別不大。首先,書架喇叭要坐腳架才靚聲,這個實屬必然,但也有些座地喇叭需要坐矮架。至于喇叭的高度,不管需要坐架與否,一般而言足以聆聽者坐著時耳平高音為準。然而,這不僅是喇叭的問題,座椅的高度亦需配合。舉例說:若一款二路 二單元喇叭指定要輔以27"高腳架,使用后其高音水平高度達37"的話,如閣下聆聽時所用的座椅令你坐下時耳朵的水平高度高于或低于37",那便會影響到 正常效果,這會令到高中低頻失卻平衡。而對于初哥們來說,最顯然易見的弊處則在于;若高音單元低過耳平,音場整體會變得低矮。若高于耳平,中低音與低音會 遮蓋高音,形成低音過多而高音不足,或會有音場較高的錯覺,但結像與定位會因低音對高音的遮蓋效應,變得模糊。
當完成了高度設定指引的要求后,接著就要處理左/右聲道兩喇叭之間,喇叭與聆聽位之間,以及喇叭跟喇叭后墻與側墻等之距離。傳統的說法,無論要在一個新地方重新設定一對喇叭,抑或換了一對新喇叭,第一步;應將兩喇叭放在聆聽間長度的三分一之上。以本刊25尺長的大Hi-Fi房為例,喇叭要距 離喇叭的背墻8'4"(面板起計)。其次,左/右聲道兩喇叭的距離,以面板中軸線作準,至少6尺,這是有效呈現出一個立體音場的最短距離。太過接近的話, 會弄至最簡單的左/中/右定位效果也變得難以分辨。此外,兩喇叭的面板應完全平行后墻,并各與兩側墻形成90。(直角)及離墻數尺。至于聆聽位,則應設定在另一個三分一之上,即喇叭與聆聽位就像兩個將聆聽間長度劃分成三等分的分界點。
純粹就著如本刊那兩間長方形的『理想型』Hi-Fi房,以及傳統式樣的喇叭而論。若遇上香港常見的不規則鉆石形客廳,又或總面積百多尺的大細邊客飯廳,又只能用半邊來玩 Hi。Fi的情況,還有若使用NHT類面板向內側傾斜喇叭及特別要靠近后墻才靚聲的Naim Audio喇叭等,如以剛才的傳統手法,根本不能得到應有的效果。因此以上及繼續下來要為初哥們提供的指引,同樣不應以金科玉律視之,只要就著情況做到盡量接近。
基本上,左右兩喇叭應與后墻平行,即左右兩聲道喇叭與喇叭背墻的距離完全相同,而左右兩聲道喇叭亦應跟聆聽位有著相同的距離,這 樣才可確保左右兩喇叭發出的直接聲同一時間到達聆聽位,所以左右喇叭與聆聽位理應構成一等邊或等腰三角形。若是等腰三角形,則兩喇叭一邊作為底邊跟聆聽 位,以構成一銳角三角形為佳。若呈鈍角三角型的話,即一是聆聽點與兩喇叭的距離太接近,又或兩喇叭之間的距離太遠、太寬,這兩種情況,都會很容易弄至音場 中央結像奇大。例如一獨唱者的口形,橫跨左右喇叭,更只能有極左及極右兩定位,此之為大耳筒效應。就像透過耳筒聆聽兩聲道立體聲重播般,只有在頭顱中心的 一把人聲,以及極左極右的音樂聲,完全談不上三度空間舞臺感。所以務必先搞妥這個平行于喇叭背墻前的三角關系,否則難有正常靚聲。